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这个标题是2010年的北京高考作文题,又是六月七号,我也应景的写一点吧,只不过现在已经写不出曾经那么美好单纯的文字了。

其实这大半年以来,我都在原地踏步,四处张望,说仰望星空那真是过分粉饰了。从一开始找工作的踌躇满志到错失好offer的无奈,从投学校的手忙脚乱到寄出后的手足无措,虽然结果挺好,但是内心真的可以说是像海盗船一样左摇右荡,没有一天安稳。真的感谢Tracy倾听理解,也只有她对我的情况最为了解。风平浪静之后,也是她一针见血的指出我最大的问题:福星高照而非实力使然,简而言之就是,“你小子走的都是狗屎运”。

说实话,她的这种评语,我非常抗拒,又不得不接受,因为抗拒本是源于内心不愿承认的认同。不管是找工作,找学校还是找实习,可以说运气帮了大忙。而当真刀真枪的拼硬功的时候,我便败下阵来。找学校靠的是美本的背景,找实习是组里有校友做内应,简历又恰好对上全组的胃口(他们想用的居然是我去年已经玩了一暑假的技术)。说到底,实力虽然不济,人品却是超好。如果要为自己开脱的话,客观条件倒是不少,所学尚短,基础不牢,但是都不足以称为借口。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我心底如影随形的那份优越感,“少年班”三个字就像一个魔咒加持在身上,说好听点是让我离星空更近一寸,说难听点就是脚步虚浮,没有一步走的踏实。

前一段的我,每天都在“东”张“西”望,美东代表着华尔街,梦想着投入到腐朽的金融家们怀里,美西代表着硅谷,流着口水盯着googler们的六位数。有时琢磨着要多读文学艺术陶冶情操,有时又惦记着结交名校高人。毫不夸张的说,每天都有一半的时间里,思绪在脑海里是踮着脚尖跑来跑去的。具体到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心底总有一阵阵虚弱,那便是又荒废了一天的写照。人们有时候总是用习惯来填满时间,用来作为不思考不学习的借口。可是坏习惯就算戒掉,无所事事依然会占据那些腾出来的时间。最后坏习惯又迂回往复,重新填充在原有的位置上,归根结底还是心浮气躁。

我们多少人都觉得找到工作就万事大吉了。只要撞大运拿到top offer,剩下的就是日复一日的被小鞭子抽着走,然后要么被埋没在所谓富足的中产阶级里,要么另一些人生大事接踵而至。可是同学之间的差距,总是在走向社会十年之后才拉开,而不断学习和思考以及实力的提升,才是事业绽放的基础。其实从多数人的懈怠中,我更多的看到的是机遇,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有些时候人们说脚踏实地敌不过机遇和卡位,但是在美国这片相对的净土上,事业可真的是resume上一行一行积累出来的,进一步方能海阔天空。

好了,写到这里,似乎高考作文的时间该到了。老师教导我们应该多留一点时间给大阅读呢~

现场听TEDxPurdueU的几点笔记

TEDTalk在美国非常火,大家应该也都听过,Idea worth spreading. 今天终于来到了TEDxPurdueU的现场,有的演讲者说的挺好的,挑几点记录一下。

1. Susan Butler,非常酷的普度女校友,埃森哲的第一个女partner。她所讲最触动我的是说,她在当Manager之前,已经做了很多Manager工作,而在进一步成为partner之前,也已经事实上正在做partner的事情。"do it before you become it". 想要成为什么,必须先要作什么。这就像我们现在找工作,如果你尝试过、甚至每天都在做这项职位要求的事情,工作唾手可得(比如我们CS的大码农)。晋升的时候也类似,想往上走,不是你在本职工作做得好就可以的。

 

2. Kyung Yano,两个天才儿童的妈妈,讲的是如何早教。儿子Sho Yano,9岁上大学,11岁开始读芝加哥大学PhD,21岁拿下Phd+MD,美国历史上第二年轻的主治医生,同时是柔道黑带和杰出钢琴师。女儿Sayuri Yano,也是10岁上大学,14岁考入Johns Hopkins读第二个小提琴演奏学位,今天给我们表演了一段水平挺高的二重奏。作为亲身经历了相当多早教和超常教育的“天才”,我应该是在座听这一段感触最深的。所谓超常教育,或者说跳级,需要克服的其实很少是学习上的困难,更多的问题来自周边环境和心理成熟度。还有,我本人其实不是很推崇过早去读大学,最好能在读之前“开窍”,9岁的话,至多能学到知识,可是大学当然不仅仅是知识了。如果我的孩子比我聪明,我估计会让他跳两年左右,多接触新事物多尝试创造,最好不要与周边环境脱节。

 

3. 后面一个讲space settlement的演讲者又一次的把我带向了Elon Musk。如果有谁在美国而不知道这个名字,那么你肯定没有和正宗的geek们在一起过。他是科技界企业家里最耀眼的明星,比Steve Jobs要牛几倍。这里是他的履历:南非出生长大,早年就读UPenn,去Stanford读物理PhD,中途互联网大潮来袭,果断dropout创业,成功建立paypal卖给ebay,成为年轻的亿万富翁。之后立刻创建Space X,一家做航天火箭的私企,(注意是私企),几年时间承包了许多NASA项目,用10亿美金启动资金做到了全中国几十年举国之力都没有达到的水平(资本主义效率高?)。在做火箭的同时成立了Tesla Motors,几年时间独辟蹊径,在大厂商都不愿意动手的领域异军突起,做出了全世界最好的电动跑车,Model S相当惊艳,公司也已经上市。在做电动车的同时,又建立Solar City,专门做太阳能,也即将上市。Elon Musk就是现实中的Tony Stark,惊才绝艳,简直无所不能。人能如此,会当凌绝顶,复有何求?

 

最后补一张现场图

CS计算机硕士申请总结

先介绍下本人情况:在国内最好的技校里统计专业,成绩极差(至今成绩单两门红灯)。后转学到Purdue继续读本科(主要是为了刷GPA),转专业CS,Purdue GPA 3.88, GRE 600 800 3.5

本次申请的动机主要是满足名校情结,并且不想投入过多时间成本读PhD,加上背景不强,所以申请了一片名气大专排不高的硕士项目(常青藤能申的全部申了)。申请标准是:学校名称最好要连“老妈她同事都听说过”,最不济也要“老妈她自己听说过”。最后精挑细选一共投了14所,没申MIT是因为它没有CS硕士

Harvard Columbia Stanford CMU Rice Princeton UPenn UCBerkely Cornell Brown UChicago Duke Yale JHopkins

Admitted: Yale, Cornell, Duke, Brown, Rice

Rej: Harvard, Stanford, Princeton, Berkeley, Columbia, CMU

Withdraw/other: the rest

现在已经基本确定去Yale了,终于满足了“老妈她同事都听说过”的高级要求,(要知道她有个同事完全没听说过康奈尔)

先说经验吧:

1. 有转学经历的同学们不要害怕了,之前的学校成绩基本上不会影响你的,像我惨不忍睹不到2.5两门挂科的国内成绩单,也没有真的影响到录取。

2. 海本优势还是非常大的,语言文化都更好对接。yale的系主任跟我说他非常高兴海本增多。当然这对于国内师弟们不算好消息。

3. 申请口诀只有一个字: fit。录取委员会和教授心里想的都很简单,就是你适合不适合他们这个项目,这个项目适不适合你。硕士录取过程一般比PhD还要简单,基本上是两步走:先刷三维(GPA, GRE, ToEFL的话海本90%以上项目可以waive),三维不够基本没戏;再读PS和推荐信看匹配度,研究型项目你写了纯就业PS完全没戏,Professional项目你写了科研PS有机会但是机会比较小。你自己的PS和推荐信必须匹配,相辅相成,想办法说服委员会,sell your dream。我科研水平很弱,科研也不适合我,所以PS就基本是就业倾向的,配合Amazon实习时候的上司写的推荐信,大体上把故事扯圆咯。

4. 提早准备,三维是相当死板的,尤其是理工科硕士,硬件卡的很严格。GPA低于3.5,想进常青藤有如痴人说梦(概率实在太小或者要大把美金来买,博士的话research可以compensate)。GRE和托福同理,老G 600 800是名校cut-off,新G的话最好有160 167。托福最好100+,像耶鲁这种口语控的学校,托福口语26+优势很大。海本不用考托福,优势更大。

5. 要把3和4两条一起看,你就会明白我说的意思了:GPA GRE高不一定能进名校,GPA GRE低一定进不了。这基本上是太傻十日谈的要旨了,帮你省去看一本书的时间哟~至于三维就是低怎么办?retake,转学,陶瓷,或者按照自己的实力来,不要冲名校了。另外,建议大家省掉safe school,因为你自己都瞧不上的学校,overqualify常事,给你录取了你也不想去。

6. 推荐信方面,也要提早准备,积极争取和可能的推荐人吃饭的机会。我在申请一年前和Dr. Alexander吃ADM公司的庆功晚餐的时候就提过推荐信的事情,和Amazon实习的老板私交很好,在半年前也把推荐信要好了。最后一封非常头疼,最后找的是CS系里一个非常奇葩的教授,极懒,平均我催5封email帮我发一封推荐信,急的我夜不能寐(催教授的时候态度一定要好,标题可以用大写,内容可以用叹号,各种DEADLINE!!HELP!!!之类的,但是敬语要多用)。最后我祭出了绝招:巧克力加圣诞贺卡。他终于乖乖帮我把十几所全部填完。

 

然后是教训:

1. 仔细看网申界面,不要填错了,double check! 我申请的时候觉得自己最稳的就是Columbia和Cornell两个学校,结果Columbia居然填错专业了。估计看我材料的人看到PS Resume上驴唇不对马嘴,直接扔纸篓了。。。

2. 根据经验的第3条,你最重要的申请准备就是fit,而了解你和项目是否匹配的最好方式就是学校主页信息,远比各个论坛准确有用的多。我本人的教训如下:

想申,MIT没硕士;申了哈佛普林,只有科研硕士;伯克利应该申MEng申了MS;卡耐基不应该申科研MS

于是不出意料以上全拒了。而这些东西都是写在学校主页上清清楚楚的。如果下次有机会一定仔细研究再撒网。推荐按照自己的背景来,或者按照项目的倾向编一份独家定制版的PS和Resume。

3. 一心一意,海本们要么申请要么找工作,不要两手一起抓。我在申请季压力极大,不仅一遍遍的改PS(writing lab是好伙伴),填各种资料,拼命催推荐信,还同时面了好多家公司。on-site代码面试极为消耗体力,尤其是飞西海岸每次3小时车4小时飞机,痛不欲生。并且面试的时候还惦记着申请工作,导致准备不足,痛失M家和A家,最后拿了小公司offer还不想去,浪费了。我这就属于两边都弄,两边都没做到最好。

好啦,经验教训就这么多了~希望我给扎堆找工作的CS美本们指了另外一条路。申请是一件极为费力的事情,心理压力非常大,大家在申请季少选一门课,有什么问题给我留言,加油!


离开科大两年了

今天考完试,才发现自己终于搞懂了随机抽样和假设检验,想想那年概率论期中考试“两位数都没到”,想想我在科大翘掉的若干门统计课,妄称自己学过统计,真是愧怍不已。如今回想起来,这些知识就在那里,学了或许有回报,不学注定是过眼云烟,没准儿还会迂回包抄,哪一天再找上门来。以为换了专业就能绕过,谁知道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都躲不开数学与统计,所谓交叉学科,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逃不掉,避不开的。

时隔两年,没想到母校种种,竟愈来愈多的出现在我的周围。当年的四人组,赵赵在史丹佛悠哉度日,肖X偶尔散发一下闷骚的本质,也不知道他和kk怎么样了。昨天和阿飘聊天,他鄙视的说已经毕业,并且早早骗来学妹,红袖添香了。不知为何,跟飘雪聊完天,点到了胡wz的页面,空荡荡的主页里那篇后知后觉的文字,顿时把我打中。如果说你是后知后觉,那我岂不是个植物人了。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把那几年青春像一个本子一样不着痕迹的合起来,连同那些人,那些回忆,那些故事,静静的放在书架的一角,上面应该已经积了一层灰了吧!

当年我们是四个人在一起,也许是四这个数说着顺嘴,我们就由易到难许下了四个宏愿:我们要在大学里各自用上四核电脑,四年毕业,GPA上四,再谈上四个女朋友。也不知道你们各自实现了哪些?反正我是统统失败,一项都没实现。或许是因为这个吧,或许是愧,或许是一些别的感情,我这两年总是不愿意提起自己的母校。可是午夜梦回,尤觉身在东区,难分难舍。

说回来,这两年我更不愿意提起的,不仅仅是母校,更是曾经当过所谓“天才”。大概是因为金子蒙尘,光辉不再吧。然而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我从不否认天赋和幸运。抛开社会属性不谈,父母给我的生理属性已经让我受用匪浅了。然而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想想我的教育历程中,结识的高智商同学应该比大多数人都要多。可是实际上,天赋的聪明成就了多少智慧呢?就如我自己,当年那些统计课,我即使基础极差,已经到了几乎看不懂的份儿上,还是充满鄙夷的打算期末突击。算下来,偌大的校园,漫长的学年里,竟没有我读书的身影。如今再重新捧起类似的教材,以常人的学法,一五一十,踏踏实实的看过去,要读要背的何其多也。想来无论何等天才,当初的玩法也是行不通的。记得当初写过一篇苛责母校的文章,说科大与科大人,沉醉于金字塔中,少了几分出世入世的圆滑。说起来,那一份对学术的执着乃至凡事的认真,真的是我当时敧缺的。毕竟读书才是沉淀根本,升华体悟的源头啊。

当然,两相对比,我仍然要对母校的教学方式,乃至大陆的学校提出一点质疑。要知道,北美生活的诱惑并不少,夜店豪车美女也是许多留学生生活的主旋律。然而总体上来说,不论多么富裕,多么爱玩的留学生,多数还是勤勤恳恳的跟学业死磕。或许是三天一测验,五天一小考,严厉打击抄袭以及严格的淘汰制度在鞭策着;或许是本科毕业就能步入小康乃至中产的蛋糕在诱惑着。可以说,美国本科的教育,真的是非常成功,非常能塑造人才,尤其是容易在国内校园里迷失的学生的。不过,国情所限,类似的淘汰和奖励机制都不太可能举国推行,只有等时机成熟,慢慢改变了。只是不知道在转型完成之前,又有多少优秀的中国人,不再是中国人了。因此,我非常欣赏科大校友会的想法,他们马不停蹄的集资募捐,筹措着有朝一日把科大从国家手里买出来,办成私立大学,没准儿真能把教育彻底办好呢!

文章很乱,所思所想,也是对自己一路跌跌撞撞的一个交待。身为科大校友,不论走在海角天涯,也应常念母校。或许哪天,有机会回去看看,但愿那时候的我,就算不是衣锦还乡,也不会比如今更加缺然无以为报吧!

《浪潮之巅》读后感——从谷歌坚持安卓说开去

最近手不释卷,读的是Google senior researcher吴军博士写的《浪潮之巅》。这本书讲的是IT产业的独特的浪潮周期与兴衰轮回,在我半只脚迈入这个行业之前,可以说这一面历史的镜子,是我极好的指北针。

记得去年读AGEC421的时候,Dr. Hurt讲起研究行业trend的重要性,比如Midwest农作物市场在受到ethanol fuel的影响一步步从大豆迈向玉米的过程中,顺流而动的ABCD四大粮商满载而归,逆流而上的小舢板(小农场)纷纷搁浅。农业的浪潮如此,IT业尤甚,不仅浪潮大起大落,而且来去汹汹,成败只在一时一势、倏忽之间。AT&T从垄断电信商到倒闭(如今的AT&T已经易主)用了近百年,苹果公司二十多年来大起大落,Yahoo从第一门户到苟延残喘不过十年之间。惊涛拍岸,昔日耳熟能详的行业霸主,Motorola从盛极一时到被Google收购,Nokia用了18年股票走回原点(2美元),在IT行业中,无论是多么坚固的战船,多么快速的航行,只要罗盘不准,找不到浪潮的方向,等待它的只有缓缓倾覆,令人唏嘘。

吴军博士这本书,很大篇幅是在回顾往昔,分析过去的一个个浪潮中,弄潮儿是如何乘势而上的。他让人着迷的一次次阐述着大公司的宿命论(基因决定论)和行业发展的摩尔定理和诺威格定理。我在这里略过两个定理不表,先简单的描述一下基因决定论。一个大公司,尤其是成功的公司,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经营市场(这些一般在公司成立一个月之后就定型了), 因为这是它的安身立命之本,也因为这个公司曾经由此而成功,公司里从上到下永远为这最开始的成功基因所骄傲。这个基因决定论是如此的精髓,让我忍不住一次次的延伸到吴军博士没有提到过的公司身上。《浪潮之巅》出版于2007年,iPhone刚刚问世,iPad尚在襁褓,云计算只是被预热的概念,安卓iOS之战还没有拉开帷幕。那个时候,苹果站在浪潮之巅,但是还没有今天这么如日中天。吴军博士虽然很看好iPhone的概念,想必也没有预料到当下席卷全球的狂热。在当时的情况下,谷歌一边和乔布斯密切合作,在iPhone中植入搜索、地图、视频等应用,并且火速推出了开源的安卓系统,左右开弓,两手棋落子飞快。2007年的安卓,简直可以说是垃圾,系统极为不稳定,功能差应用很少,而且作为开源的系统,厂商不用给谷歌交一分钱的使用费,谷歌却不遗余力,全力开发。这样的执着让人非常不解,甚至于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质疑谷歌的决策。让我们看看数字:苹果在每一台iOS设备上,从硬件、软件和服务上总共收入惊人的585美元,而谷歌从每一台Android handset(包括手机和平板等)上只收入1.77美元,和苹果相差330倍!事实上,我一直怀疑google在开发安卓上的投入远远大于产出。

那么,谷歌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要从谷歌的基因说起了。如果问你,谷歌是什么公司?许多人都会说谷歌是互联网公司。实际上,谷歌是一个广告公司,绝大部分的盈利来自广告。曾经的竞价排名,如今的adMob, "Google Ads", 谷歌是最大的网络广告分销商。无论是收购来的Youtube、非常好用的地图服务、第一个推出的5GB超大邮箱、Google Voice、gtalk以及Google drive,都是招揽用户的手段。有了全世界(*除了中国大陆和朝鲜)的用户群,谷歌就可以确保给用户量身定做的广告可以分销到位。然而,总有阻挠存在。从用户到互联网,从互联网到谷歌,有一道道咽喉要塞把守在其他大公司的手里,只要掐断任意一道,就会截断谷歌源源不断的财路。最简单的例子,微软会免费提供IE浏览器,无法卸载,默认搜索引擎是自己的Bing,这样不会更改设置的用户就被微软截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谷歌当然不甘心让自己的财路捏在别人的手心里。于是,Chrome OS,Chrome browser和Android应运而生。Chrome browser比IE好用许多,终于让谷歌把PC终端的分销渠道稳稳攥住。Android也在一步步追赶iOS。虽然2007年iPhone推出的时候,iOS就像第一个学会直立行走的猿猴,开创了真正的智能手机时代,然而几年来苹果的iOS改动很小,创新寥寥,已经很难与Android拉开像当年那么巨大的差距了。就在上个月iOS6推出的时候,苹果终于亮出了它的宝剑:去谷歌化。卸载谷歌地图,换成苹果地图(其实很烂)、删掉youtube,用户只有自行安装。这一步步动作虽然看似威力巨大,然而谷歌坦然接招,因为早已经洞察先机,Android也不是当年的猿猴了。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是不是解释清楚了谷歌赔本做安卓的动机。实际上,苹果不应该把这局棋下的你死我活,毕竟移动终端的市场方兴未艾,还处在未饱和阶段,美国市场的保有量还不到半数。但是司马昭之心,不得不防,谷歌提前布好了安卓的局,苹果若断别人活路也会灭自己生机。

写到这里,很惋惜的宣布我被谷歌的面试官消灭了,这篇文章纯粹是吃地沟油的名操中南海的心,哈哈。不过IT行业的浪潮确实存在,而且极为凶险。这里不存在保守者的铁饭碗,却常常有闪闪的金子等待创业者去发掘。所以总要多去思考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给自己明确学习和思考的方向吧。我个人预测,云计算的发展非常有前途,machine learning却是条羊肠小道。这句话放在这里,或许过不了多久大家可以付之一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