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retro)

前两天听冬吴相对论,谈起了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话题,所谓夕阳产业。

夕阳产业主要提供一些过时的技术和产品,因为不如新兴技术节约、高效、环保而逐渐被取代。然而在这些产品即将淡出人们的视野之时,美丽的点子突然降临,将驶向末日的班车倏然间转到了另一条更有趣的轨道上。比如蜡烛,在电灯诞生之前一直是人们照明的主力。电灯普及之后,就“革”了蜡烛的“命”。然而蜡烛却从未消亡,反而绽放出不一样的光芒:人们给蜡烛加上了颜色、香味和形状,使她浪漫的文艺气息瞬间焕发出来。电灯再好,却无法替代烛光晚餐,情侣间透过摇曳烛火方能感受到对方朦胧的眼神……

梁冬还提到了关于电报的一个小故事。有那么一对贤伉俪,夫妻多年,谈恋爱的时候曾经分隔两地,全靠电报传情。如今丈夫事业有成,想要庆祝结婚纪念日之时,脑中突然闪过一个点子:何不给她发一个电报?那对于太太既是一个惊喜,又重温了当年艰苦的岁月,意义非凡。然而邮局告诉他,电报服务已经停办多年了。正当他沮丧之际,邮局又说,还是有办法发电报给你夫人的!虽然没有电报业务了,当年的电报单和信封乃至电报员的服装还留着呢。于是他拟好了一纸铿锵有力惜墨如金的电文,邮递员穿上电报员的衣服,拿着一纸电报单跑到太太楼下高呼:“你的电报!” 那一刻的惊奇和喜悦对于这对夫妻而言想必毕生难忘,弥足珍贵。

谈到retro,又不得不提到我现在痴迷把玩的胶片了。当傻瓜机取代胶片单反,当数码取代胶片,当iPhone取代卡片机,当DSLR大行其道之时,我却玩起了胶片,还玩的不亦乐乎。不得不说,玩胶片,尤其是早期胶片机弊端多多:全手动,要自己调整光圈快门和焦距,拍的时候很慢;需冲洗,而冲洗业务也已逐渐淡出,价格步步攀升,冲洗周期也越来越长;难数字化,好的底片还需要好的底扫才能在网络上分享。然而当大家都已经弃绝胶片,甚至柯达都已经倒闭的时候,玩胶片的人群却愈发坚定,愈发的自得其乐。或许这就是夕阳产业的美妙吧,当你抚摸40年依然崭新的机身;当你聆听哈苏的炮声隆隆;当你透过陈旧的取景器看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景象;直到你从vintage的后盖中rewind那旋转的银盐精灵;直到你对着灯箱,对着太阳,对着投影玩味反转片的细腻、色彩和层次;直到你翻起那一幅幅print定格的泪水与欢笑,你爱的是那辛苦的过程,亦是那美丽的结果。

写到这里,就想到了那句风水轮流转,夕阳产业或许一转身就变成了retro fashion。其实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电台,没有被电视电脑所取代,依然在汽车里不可或缺,还逐步演化出了数字电台,电波中加载了数字信号可以直接在车里显示节目信息。这样有趣的例子不胜枚举,崭新的是潮流,陈旧的或许也是风尚,这就是多样化的社会之所以如此美妙的原因了!

om-d 2012年的高级数码微单 和70年代的老OM胶片,你喜欢哪一个?

摄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到北美现在已经一年多了,学业不算一帆风顺倒也不错,生活也逐渐精力充沛起来,可以说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虽然把脚步放慢了,却找回了许多之前旅程中缺掉的东西。那些美好而玄妙的事物,摄影和音乐、宗教和爱,是那么强烈的吸引着我,心向往之,溯洄从之。世界虽然纷繁驳杂,那么多荆棘和油污下覆盖着的却是一片熠熠生辉的美丽,这是以前浑浑噩噩中蹒跚的我所忽略的。

我已经不记得这句话是谁说的了,“摄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然也。这半年来,我有意无意间、主动和被动的收缩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关掉了社交网络很久。之前写文章说自己追求外表光鲜而内里充实,真正行出来却过于招摇,徒有其表,或者为达目的不顾所以。自以为倾尽全力,实际上挣扎盘桓,事倍功半。最差的是,不仅没有达到目标,反而还丢掉了半身翎羽。直到我第一次开始摄影,重新拾回曾经沿路落下却不离不弃的美好。

摄影,兴趣使然。摄影的历史也才两百多年,却已经迅速的发展成了相当完善而又无比有趣的体系。不仅如此,电子时代的摄影技术还在日新月异,不出几年肯定会有巨大的变革。在摄影技术和工艺提高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了一股非同寻常的推动力,虽然没有IT技术那么迅猛,却耐人寻味——或许很大一部分可以归根到乐趣里吧。有兴趣,方有钻研;有乐趣,始得关注。不仅如此,作为一项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它不仅在艺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也在技术实践中如此广泛运用,在人类的生活中那样的必不可少, maybe simply because it’s fun。

对于我来说,摄影就是一个“玩”字。我是最爱玩的,玩那种好玩的、美的东西。对RTS的执着,与对摄影的痴迷就像天平的两头,又像两条平行线,一直延长到美而平衡的一望无际。摄影当然是好玩的,上手不快,精通不易,简直让人废寝忘食、不能自已。每当玩过之后,更是有一种喜出望外又格外充实的感觉。当一副小品诞生,亦或是

 

镜头收进了目不能悉视的画面,总会惊喜异常。就像那轮明月,当我一次次的对准月亮按下快门,那么希望看到的一幕真切的呈现,喜悦溢于言表。

前期后后玩过的镜头和机身也有不少,从准专业到微单到全幅到胶片,标头、M42,超广长焦定变,闪灯脚架,是什么动力驱使我如此激昂,全情投入呢?perhaps it’s the fun. 经过光学折射看到的透视和色彩,一番别样的风情,无比耐人寻味。一直埋藏在心底的背包天下的梦想仿若呼之欲出,岂可遏止?每当我看到别人跑车引擎呼啸,我却梦想着一辆muddy的吉普,崇山峻岭如履平地,带我去荒无人烟,带我去梦幻仙境,带我去碧海蓝天,带我去远方……

那么美呢?真的要如此跋涉的追寻吗?或许就在身边,就在心田,就在人间。

秋思

如果说秋天是落叶萧索的雨后,夜里就是雾蒙蒙永远散不去的寒冬。松果滚落,个中果实却早已被松鼠啃噬一空。校园空荡荡的时候,总有人为树干上攀爬的活物驻足,却无人在意秋叶落尽的树梢上乌鸦不甘寂寞的叫声。

写日志很少是有感而发,因为有感可能不发——多数是在闲的时候,也有可能是忧愁的当口涂抹几行句子——然而现在既不清闲,何来忧愁。

母亲几个月前远隔重洋,携来的大箱子里,居然翻出了一瓶袖珍的一得阁。如今笔墨皆备,当可重拾书作了。之前觉得身在美国就应该改变自己,从口音到外形,从理想到兴趣,无一不全盘西化。于是狼毫束之高阁,徽宣弃如敝履。以为融入美国文化就是销毁自我,重造新生。可是那天从吵闹而酒气熏天,人头攒动的陋室之内走出来的时候,手指轻轻划过车门上薄薄的霜冻,冷风呼啸,皓月当空,万籁俱寂,心中只涌起一个念头:或许这不是我想要的。炎黄子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古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就算是挚友相聚也当弹剑而歌,引吭为合,此等境界岂是美国人震耳欲聋的party night能够相提并论的。

回思自身,我们有太多可以保留,不必放弃的特质了。晏子曰:“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为枳”,许多ABC,长于美国的华裔年轻人有其可取的地方,也有他们欠缺的底蕴。一个显著的优点是他们有无穷的活力,精神面貌优秀而新潮,阳光进取,自信乐观。可是往深了观察,却往往发现橘子才是真正大气、进退有度的那一枚,那么深厚的蕴藏一旦散发开来,更能绵绵不绝,果香殷郁。

但愿我不是固步自封,只希望悠久的文化在我们心底埋下的那粒种子,能够长出让他人炫目的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台湾,欧美华裔,大陆,我们优秀的那一支凝结起来,不放弃曾经的熏陶,吸纳进步的营养,却不蔓不枝,绝不谄媚流俗。合奏我们曾经谱写的勤劳勇敢,真诚善良的乐曲,那余韵中的民族自豪感,才是真正席卷天下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