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追求奢侈生活成瘾者的忏悔书

 这篇文章主要是反思各大公司们Elitism对我们的毒害,同时批判下对虚无缥缈的所谓奢侈生活的追求。写出来真的没有装逼的意思,希望大家不要断章取义。而且就我这点水平,哪能拿得出手?

    有一些人看完了吐槽我的精英等级低,那本身就是精英病中毒已深;有些人看完吐槽我不会玩Mileage Run,那本身就是陷入了真正的穷人思维;还有些人对Elitism不屑一顾来吐槽这篇文章,那我们本来就站在同一个阵营呀!至于说玩私人飞机不需要坐头等舱什么的,你们是人生赢家,不用费心来当键盘英雄啦!

 

昨天Delta(达美航空)给我升头等舱,第一排靠窗,旁边一个胖胖的白人大叔大马金刀的挤满了整个座椅,如果是经济舱估计我就要被他抢去一半的座位。刚一落座,大叔就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你经常坐飞机吗?”,“Delta的红酒又用了便宜货”,“昨天开会累死了”云云。我只好放弃了睡觉计划,陪他一起喝酒吹牛。他告诉我自己已经是 3 Million Miler(三百万英里里程持有者),去过全世界很多地方,但是几乎都只待在了当地最好的酒店里开会,没机会好好看看,过几年退休了一定要用这些里程和酒店点数带家人再去一遍之前去过的地方,弥补遗憾。我问他,你是不是像 Up In the Air(在云端)里老帅哥 George Clooney(乔治克鲁尼)一样永远飞同一个航空公司积累里程呀?他笑笑说当然了,电影演的就是我的生活,可惜没有老乔治身材好,我也不禁莞尔。

记得当时看完云端这部电影,一直在想:我要不要这样的生活?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是所有人都想当 Million Miler,我是其中一个,却不知道内心能不能受得了那空中飞人 High-Mover 的孤独,以及所有亲人朋友都终将追不上自己匆匆步履的残酷。电影里主角追逐着一千万英里的数字,在他心中曾经重如千钧,后来终于拿到那张卡片,却已经是浮空中的一缕鸿毛,和机长坐在一起那一刻,竟已无话可说。

我的梦想是做一名 Global Citizen(世界公民),全世界都为我敞开大门,航空公司和酒店集团将我奉为上宾,我没有家,四海都是我家,随时都可以说走就走,和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喝着啤酒聊着天。

为此,我对投行、基金和管理咨询的工作流口水,在确信自己暂时去不了核心部门之后,又去查阅各种攒里程和精英等级的攻略,先后拿到了 Delta(达美)金卡,Aegean(爱琴海,星盟之一)银卡,Hilton(希尔顿)金卡和 Marriott(万豪)银卡。于是在贵宾休息室里喝着小酒,在头等舱“宽阔”的座椅里喝小酒,在希尔顿吃丰盛的早餐,被好朋友带到 Westin(威斯丁)的白金酒廊,都让我觉得备受礼遇,仿佛可以睥睨旁边狼狈的“经济舱们”了。最后,我们想要的东西还有美国绿卡,欧洲护照,直到真正准备好走遍天下,才发现那句歌词写得很好:“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其实很多所谓精英贵宾礼遇,都是各种公司为刺激消费,制造品牌忠诚,为我们营造的白日梦。其实这已经是一个极为扁平的,classless(去阶级化)的社会了,所谓VIP,只是对 Scarcity(稀缺性)的一种营销。通过标签的堆砌,让消费者生活在当年贵族的旧梦里,形成一种幸福的假象。比如曾经美国国内航空公司可以免费托运行李,后来改成普通客人只能带登机箱,只有银卡可以免费托运一件,金卡可以托运三件。比如普通酒店有Wi-fi,好的连锁酒店理应有Wi-fi,实际上三星以上的大酒店都是收费上网,只有金卡以上可以免费。人为制造的饥饿营销,从无到有的创造的虚拟“阶级”,和腾讯的彩钻QQ一样,想想其实挺可笑的。

刷信用卡积分,坐飞机攒里程,其实都是在对稀缺性做优化,是一种典型的穷人思维。哈佛经济学家Mullainathan和普林斯顿心理学家Shafir在一本叫做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的书中指出,研究结论显示,长期应对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使得经济上或者时间上的穷人们应对关键问题时决策力下降,于是穷人愈穷。

说回来,我们可能觉得自己并不穷,追求的也是比较舒适的生活,何以称为穷人的思维方式?诚然,前几天看知乎上一个问题,讲到在中国大陆年薪百万的人都是怎么过日子的,一条条列举,一般都是开宝马5、奔驰E;四大航空公司之一的银卡;一年一到两次自费旅游,坐不起头等舱;奢侈品爱马仕里买个腰带;住400万左右的房子;工作十年以上等等。比比自己和周围的朋友,除了没买房,基本上大家在美国刚工作的生活品质每一项都超过了这些在国内的中坚力量,可以说得上有点奢侈了。

那天刚到湾区,搬进斯坦福的宿舍住两个月,甚至觉得遭到了虐待。无论是厨房的油渍、厕所的反味还是角落里的灰尘都让人触目惊心,无时无刻不想逃走。可是想到去年也在最好的同学的隔壁斯坦福宿舍楼住过两天,却没有任何这样的感觉,我一瞬间怔住了,因为我仿佛真的被高级酒店惯坏了!映入脑海中的是司马光的《训俭示康》,那句“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记忆至今。还有一段说宰相张文节,吃穿用度与之前当河南掌书记时无二,外人讥之,他淡然对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毕竟今日之俸禄虽高,何望长久,一旦世殊事异,“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还不如宠辱不惊,“常如一日”方好。我虽相信有本事可以走遍天下,不必畏居位、去位之变,却真的不希望自己被奢侈生活俘虏,到时候落入资本主义温柔的陷阱不能超脱,那还不如当初一盅两件,浮生半日闲啊!

行文至此,并不是否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毕竟世界在脚下,寰宇在心中是多少人难以企及的追求,我们这一代终于可以做到。然而生活享受上的提高,总是次要的,如果堕入其中,那就大大不值了。Million Miler只是一个虚浮的数字,贵宾礼遇哪里是追求来的,而全世界的护照,如果一个人卓有成就,必然相伴而至。所以因为这些东西所做的努力,当然是舍本求末,并且是事倍功半。因此,我愿意为自己盲目的追求忏悔!

但愿朋友们和我牢牢谨记,共为勉励。

成功学的十八般武艺(参加哈佛中国论坛随笔)

上周参加哈佛中国论坛,听了一些顶级大牛的演讲,工行总行长易会满谦虚不失自信,海航“老大”陈峰一口京腔,风趣幽默,徐小平妙语连珠,高盛首席胡祖六一表人才、风度翩翩,也见到了许多出色的年轻领袖和冉冉升起的留学生们。哈佛中国论坛一年一度把北美华人精英们汇聚一堂,真有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气势。在这种一面墙倒塌就能砸倒一片牛人的场合,我帮自己在迈入职场之前补上一课。

大家都不喜欢成功学,因为成功学就像心灵鸡汤,看着好喝,可惜没给勺子,不能照成功者的菜谱一步步烹制自己的成功菜。但是这份菜谱也有可取之处,在神不在形,因缘际会开外,许多领悟都是共通的——可惜没有多少人能由表及里,直取神髓。

我喜欢把每个人的成功学比作武功,有的人钻进象牙塔,苦练内功,一出山就高来高去;也有人一把兵器磨利,无坚不摧;还有人十八般武艺样样都沾了一点,倒也是左右逢源,融会贯通。

我们先从内功开始,哈佛胡祖六,耶鲁陈志武,都是博士学位,经济学家出身。他们一个离开IMF之后在亚洲打拼,成为高盛亚洲高管;一个留在美国,每每著书立说都是高屋建瓴,影响深远。很多高手行走江湖,仗着自己背景高端,就像身负三百多年内力的虚竹,即使招式不多,却势大力沉,大巧不工。我们科大有许多同学走这条路,学海无涯苦作舟,如果能熬出头,回头看看或许是一条捷径。

再说外功。在我看来,外功分两种,降龙十八掌和独孤九剑。所谓降龙十八掌,只传丐帮帮主,声势无双,刚猛天下第一。这次来哈佛演讲的徐小平和之前隐退养病的李开复走的就是像丐帮帮主一样,帮众万千、门徒满天下的影响力路线。李开复的故事大家都熟悉,略过不表。身为留学教父、新东方的三驾马车之一,徐小平并不面面俱到处理公司事务,而是把时间花在了增加自己的影响力上面。记得当年读他写的《美国留学天问》和图穷对话录,深受启发。这一代几乎所有在美国的中国人都上过新东方,徐小平的名字如雷贯耳,于是如今他的真格基金甫一成立,立刻名动天下。他的投资哲学是看人不看项目,发现优秀的创业者就坚信他总会成功。世纪佳缘龚海燕、兰亭集市郭去疾,加上本月刚刚File IPO的聚美优品陈欧,都是这样的例子。其实以行业标准来看,真格基金给的条件比较苛刻(略为抠门),但是由于徐小平的“伯乐”之名响亮,创业者还是趋之若鹜,争当下一匹“千里马”,(创新工场先走一步,完全一样的名气换真金白银的路数)。降龙十八掌这一套武功,在于利用媒体,善于营销。陈欧学以致用,一脉相承,“陈欧体”走红后又坐台非你莫属,效果非常优秀。以我看,想要使动降龙十八掌,首先要有一定的实力和平台(比如李开复微软谷歌总裁,徐小平新东方创始人,陈欧二次创业+斯坦福MBA),然后舍得自己的隐私,慢慢经营,最终练成后威力极大。

第二种外功叫做独孤九剑,剑魔独孤求败所创。独孤求败一生武学,只在剑法,一生境界分为利剑、软剑、重剑、木剑、无剑,一把剑磨到锋锐无当,一路剑法愈使愈精。很多人都不自觉走的这条路线,抱着一条路走到黑的劲头,居然走到了亮。我以为,这条路比较适合聪明肯干的人,比如现任工行行长易会满,大专出身,到了工行从一根笔一个算盘干起,在工行干了几十年,终于熬出头。从他的讲话也能听出来,此人精干但不是天才,相当沉稳老练。职场独孤九剑,我觉得还有一个精髓,乃是唯快不破。在哈佛讲话的和我身边的精英,都是极快的从新兵晋升,普遍在两年内跨过了junior级别。在进入职场之时,都瞄准了目标,或有贵人相助,或绩效优异,很快上位。我参加的Mini-forum有一位非常出色的职业女性张田,她做项目(strike deal)的达成效率让我们叹为观止。独孤九剑并不好练,不仅要唯快不破,还要无招胜有招,遇强则强。这条艰苦提升业绩的路,需要走的人有很高的智商、情商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搏劲头。

最后还有一种旁门心法,杂糅了很多东西,暂且借韦小宝的名头,把它叫做神行百变。前天唐骏来耶鲁演讲,此人真的像是韦小宝一样,出身草根,学历等于没有,水平一般,人品不怎么样,倒是挺讲义气,左右逢源,最后硬是平步青云,让天下人大跌眼镜。他说自己的武功,关键是两个字心法:“运营”。怎么把人情世故做漂亮,溜须拍马做到位,机灵百变,有些时候还真是非他不可。唐骏说中国人最重人情,美国人最重金钱,所以要反其道而行之,在中国用金钱开路,在美国打感情牌。“在中国都是称兄道弟的时候,你桌子底下抵钱最好使;在美国都是业绩说话,你肯掏心窝子做朋友,人家感激涕零的”。他在微软时给所有高管逢年过节发邮件送贺卡喝咖啡联络感情,有一个Director被牵连贬成小兵,他不以为意,继续嘘寒问暖,果然等到人家杀回来成为Senior Director,直接确保了唐骏连升三级调回中国成为主管。这招神行百变,讲究的是“来事儿”,把自己放低,不怕拉关系套近乎会丢面子,保不齐就像韦小宝一样抱上了大腿(韦小宝抱得是真大腿),鸡犬升天。我感觉唐骏说的有两点特别有道理,一个是最能融入人群的海归,海外人看着特别草根,国内人看着有点洋气。还有一点是,之所以大家觉得在中国人际关系复杂,在美国都很简单,那是因为“人家根本没把你当自己人,没打算带你一起玩”。所以当唐骏回到“自己人”那里,人际处理的强项尽显,以绝对草根的背景当上了打工皇帝。这招武功,我相信不适合大多数留学生,实力真的不行,倒也可以尝试一下。

写了这么多种功夫,我自己应该练哪一招呢?在哈佛有幸见到了王雨舟,他交大本科毕业的时候拿到了哈佛硕士和斯坦福GSB MBA的无限延期录取,我之前早就耳闻大名,见到真人立刻去请教他MBA是怎么申请到的。雨舟同学非常犀利,直接问我“你想读MBA,那你的目标是什么”,居然直接切中要害,让我如当头棒喝。的确,我的短期目标居然是去M7读MBA,而实际上他们应该是我的垫脚石(stepping stone),而绝不该是目标本身啊!所以我现在就像是有很多本武功秘籍摆在面前,本身内功不弱也不强,端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了。在决定选哪一本修炼之前,还真应该先在硅谷做出点事情,把自己的目标缕清楚些,让HBS/GSB帮我达成。

“Shoot for the moon and if you miss, you’ll land among the stars” —— Les Brown.

April Fool's Email Prank *SUCCESS*

Okay, so it’s April 1st and we all got tricked by Debayan (our TA) saying there’s no final exam! Lot’s of us believed it and I even gave my neighbor a high five. Now I decided to put some prank to others, here’s how it went:

We decided to trick Yan into believing that his recent offer from Google was revoked. In order to do that, I wanted to send him a fake email that says sent from Google HR with the right email address, i.e. forge the sender’s name and address. Luckily this was covered last semester in networks classes, with very simple telnet and smtp methods. The code looks like this in command line:

C: telnet mail.yale.edu 25

S: 220 mr1.its.yale.edu

C: HELO foobar.yale.edu

S: 250 Hello foobar.cs.yale.edu, pleased to meet you

MAIL FROM: <human_resources@google.com>

S: 250 spoof@cs.yale.edu... Sender ok

C: RCPT TO: <foobar@yale.edu>

S: 250 foobar@yale.edu ... Recipient ok

C: DATA

S: 354 Enter mail, end with "." on a line by itself

Date: April, 1 Jan 2014 4:30:27 -0500 (EST)

From: "Google Human Resources" <human_resources@google.com>

To: "Yan ..." <foobar@yale.edu>

Subject: Google Offer Revocation ...

Everything worked like a charm. It went through Gmail server and reached Mac Mail client, never raising a spam flag. Yan believed without a shadow of doubt and immediately reached his phone to call the number I provided, only to find out that he has dialed Palo Alto police department. He’s face was so dreadfully pale that I can never forget. We were at 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ow observing him and really tried extremely hard not to crack up. When he tried to call his real HR number, we opened the door and stopped him. Everyone was so amused while Yan himself even praised my brilliant idea! Check out the screenshot: 

mmexport1396504975612.jpg